【使命】习近平的黄河情怀

  黄河落天走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从青藏高原出发,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纳千流,黄河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华文明。

  总书记牵挂着这条华民族的母亲河,的十八大以,踏遍黄河上下游9省区,目光所及驻足所思,尽是对母亲河未的深谋远虑。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九曲黄河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大河之治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千秋治河展厅。

  在一幅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图前,总书记久久凝视。

  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方公里,摇摆不定的流线如厉鞭抽向大地,给百姓带苦难。

  黄河既是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

  曾几何时,黄河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宁,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讲,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史。思接千载,总书记深刻思考着治黄与治的关系。

  千百年,华夏儿女祈愿着黄河安澜。新成立后,历史将治黄重任交到人手。据统计,新成立至今,黄河实现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4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创造地上悬河治理奇迹。

  实践证明,只有在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总书记说。

  到黄河家地质公园,总书记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边环境。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总书记家主席军委主席在河南考察。这是17日下午,在郑州黄河家地质公园,眺望黄河郑州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凭栏远眺,眼前天高水阔,林密鸟翔。总书记心,谋划着黄河安澜的宏伟蓝图。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深知治水之重之难,总书记曾指出在我们五千多年华文明史,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黄河,无疑是治水的重之重。

  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第二日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开宗明义。

  2019年9月18日上午,总书记家主席军委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总书记的一番话,道尽黄河之于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带着这样一种忧患意识,总书记多次亲临黄河一线考察汛情。

  山营,黄河入海口。2021年10月20日,总书记到这里。彼时,黄河秋汛洪水已经退回主河槽,但从主河槽到码头绿化带10多米的过界痕迹依旧清晰可见。

  刚一下车,总书记便问询前段时间水位最高时的水边线在哪里。

  这就是10月8日漫滩时的水边线。在码头上,黄河河口管理局负责人手持展板,向总书记一一汇报。

  码头风高浪急,总书记伸手帮助扶着晃动的展板,仔细察看,不时插话提问。

  当听到黄河秋汛虽然有惊有险,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总书记点头肯定。

  今天到这里,黄河上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总书记说。

  两天后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再向负责治黄的同志们谈及大河之治的初心使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也是主席当年的夙愿,如今我们接着做起了。

  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坚持问题导向,再接再厉,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黄河下游有着广阔的滩区。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的滩区,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滩区人民生活生之所。

  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山营垦利区杨庙社区,总书记见到了他一直牵挂着的黄河滩区群众。

  山省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2021年10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是滩区群众住房难的真实写照。如今在杨庙社区,排排楼房与条条公路整齐交织,现代化的便民服设施齐全,印证昔日穷窝窝的翻天巨变。

  在山省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户外活动2021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黄河大坝上,听历史,看变迁;老年人餐厅里,掀锅盖,话家常;居民家,问变化,听民声一路边走边看边问,总书记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的,为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的一件大事。

  这是对人民的承诺,也是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

  2022年到之际,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他说年,我走遍了黄河上下游9省区。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温暖的话语充满力量,振奋人心。

  大河之美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对母亲河的健康问题,总书记牵肠挂肚。

  黄河之病,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全主要流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生态问题,考验历史眼光。站在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整体把脉系统开方。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总书记要求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谋划上游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016年8月,总书记赴青海考察。从北京出发,飞机一路向西,经华北原,越太行山脉,过黄土高原,抵达青藏高原。

  舷窗外,黄河之水一路奔涌,两岸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告诉人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面临的难度绝非寻常。

  青海坐拥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每年从这里输出的清洁水源,约占到黄河全流域的一半。在总书记心,青海生态就像水晶一样,弥足珍贵而又非常脆弱。

  鸟儿在青海察尔汗盐湖边的淡水湖上栖息2017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在察尔汗盐湖,了解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在清洁能源企业,考察太阳能电池生线;在省生态环境监测心,通过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等点位实时监测情况考察,总书记十分关心青海的生态保护问题。

  总书记明确要求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

  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及保护华水塔,总书记提出要想一想这里是内生总值重要还是绿水青山重要?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而不是自己决定建个工厂开个矿,搞点内生总值自己过日子。

  从上游的华水塔三江源,到游的水塔秦岭华北水塔山西山一程,水一程,总书记心系之大者。

  你们这里是华北水塔,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总书记这样强调。

  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化。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汾河生态曾遭受很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总书记要求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水质好起风光美起。

  这次山西,总书记专程到汾河岸边走一走看一看。

  当地同志汇报,太原市采取了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举措,汾河水质逐渐向好,两岸绿化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总书记频频点头真是沧桑巨变!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分’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

  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总书记对当地领导干部强调。

  从汾河入黄口北望,黄河劈开晋陕峡谷,两侧的黄土高原连绵起伏,这里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源。如今,绿意正在点染这片黄色的土地。

  2022年金秋时节,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苹果园,一片丰收景象。

  总书记走进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延安,曾是我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随着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治理水土流失的举措持续推进,曾经的沟沟峁峁已是树成荫木成林。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山山峁峁被茂密的山林覆盖2021年12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总书记曾在陕北插队,回忆起知青岁月说,过去陕北老乡们修梯田种庄稼,面朝黄土背朝天,抡起老锄头干活,广种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老乡们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医保,生活越越好。

  行之念之。从三江之源到渤海之滨,总书记步履所至心之所向,满是关切。

  2021年10月,在黄河入海口,总书记沿着木栈道步入湿地深处,实地察看这片动植物的乐园秋日,海风吹拂,芦花摇曳,几只鸿雁斑头雁栖息在水洲上。

  鸟类在山黄河三角洲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飞翔2022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长 摄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这些年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湿地修复,生态环境越越好。我们这里是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地,去年以还新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

  到这里的游客多吗?总书记问。

  最多的时候年游客量60万,我们限定了每天最大游客量。当地负责人答道。

  总书记叮嘱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

  2023年11月12日,在黄河三角洲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在飞翔。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如今,这里正在创建全首个陆海统筹型家公园,推进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美湿地尽显生机。

  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总书记的要求振聋发聩。

  上游保护,游治理,下游修复。遵循总书记的指引,各地以保护为红线,为黄河治病,母亲河日渐恢复生机活力。

  大河之要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上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

  面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书记曾这样深刻剖析。

  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控供给还是控需求?谋一地还是谋流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流域面临更多矛盾与纠葛,需要有万里在胸的思维和眼光。

  从三江源到入海口,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总书记一路调研思索一路解题定调。

  2021年10月22日下午,总书记家主席军委主席在山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明确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黄河北岸,山西运城。五彩斑斓的盐湖见证盐运之城的业变革。

  2023年5月16日,运城盐湖旁,展台上放着洁白的河大盐。总书记结合展板展品等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实地察看盐湖风貌。

  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史70年的无机盐开发史运城因盐而兴,却也因长期的资源依赖面临过度开采业陈旧污染加重的困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家战略的实施,运城迎转型机遇。

  退盐还湖,腾笼换鸟!

  2020年起,盐湖保护范围内停止一切工业生,盐湖开始从矿区工业区变身为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

  同时,运城加快培育壮大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建材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新兴业集群,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总书记指明了沿黄各省区的发展方向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河南南阳,跨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南水北调线一期工程水龙头总开关所在地。

  这个地方我一直想。2021年5月13日,线一期工程渠首。总书记伫立船头,语带关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个地方的运行以及这里的移民工作,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次看一看我很高兴。

  水,生命之源,生必需。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却极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丰。

  在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2021年5月14日上午,总书记家主席军委主席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一席话,将水资源置于关乎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却承担了全12人口17耕地50多个大城市的供水任,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难题何解?

  总书记语气坚定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

  这是一场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推行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开展畜牧渔业节水强化再生水利用促进雨水利用

  这是一项严格的刚性约束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区管控体系,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种树,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

  全黄河流域行动起,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朴素道理深入人心。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宁夏原得黄河灌溉之利,自古有塞上江南美誉。

  2020年6月9日,在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总书记登上观景塔,俯瞰园区全貌;沿着田埂走进稻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舀起鱼苗蟹苗,放进田边水渠

  在这里,总书记强调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那次宁夏之行,总书记对宁夏提出殷切期望。

  先行,既是敢闯敢试的勉励,也是深刻考量的定位。

  要求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创造更多生态品,嘱咐河套灌区汾渭原等粮食主区为保障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指示区域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站在谋全局的高度,总书记精准谋划沿黄各省区发展定位,指导黄河沿岸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谋划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开渠的人,千古留名青史留名啊!

  2023年6月6日,总书记到黄河边的另一处农业重地内蒙古巴彦淖尔,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心的沙盘前驻足良久。

  新成立以,数十年的水利建设,在河套原上印刻下如人体血脉般延展扩散的7级灌排体系,总长6.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的一圈半。

  总书记对这个灌溉系统赞叹不已它将会作为百年千年基业留下的。

  第二天,总书记在呼和浩特市听取了当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业促进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情况介绍。

  接下有什么计划?总书记问。

  当地负责能源业发展的同志汇报预计到2025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电量翻两番以上。

  总书记叮嘱内蒙古能源业长期以以煤为主因煤而生。但是业太单一不行,多元化发展是方向。能源建设不能光靠传统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努力实现碳达峰碳和,建设绿色。

  从眼前的灌渠,看到千年的基业;从新能源业,看到绿色的前景,总书记关心着当前的黄河,也擘画着流域的未。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处理好当前与未的关系,总书记谆谆告诫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大河之魂黄河文化是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2年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汾河两岸瑞雪纷飞,银装素裹。沿着蜿蜒的道路,总书记冒雪到山西省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看望群众。

  皑皑白雪衬着火红的窗花春联和灯笼,让山村更显祥和喜庆年味十足。

  总书记走进村民师红兵家。桌上摆着白面红枣红豆黑豆,一家人正在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霍州年馍。

  爷爷您放一个。师红兵的孙女请总书记在登高馍上点一颗红枣,总书记欣然答应。

  你们这边是吕梁山,挨着就是黄河了,再过去就是陕西。我插队那个延川县,离这儿也不远,地形也都是这样的丘陵沟壑。黄土高原生活着我们的祖祖辈辈,孕育着我们的华文明。在山西抚今追昔,总书记思绪穿越岁月山河。

  黄河,塑造了古老文明。

  水脉牵系着血脉文脉。悠悠黄河,冲刷着黄土地,哺育出炎黄子孙,为华民族浸染出炎黄底色。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明千百年,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华民族,孕育了华文明;

  致信祝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发现和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总书记强调更好展示华文明风采,弘扬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的二十大报告,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好用好家文化公园,推动黄河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出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肇兴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黄河文化是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民族的根和魂。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

  早上汤,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

  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山沟,村里老一辈都有吃不饱的记忆。

  从上世纪50年代的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到如今的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旧貌和新颜对比鲜明。

  2021年9月,总书记到这里调研,深情地说我在延川插队时就听到过高西沟的名字,当时陕北的大寨村。看你们的梯田,都是下了功夫的。难得的是半个多世纪一直做下。

  赳赳老秦,久久为功。黄河流域层层叠叠的梯田,是世世代代对严峻环境的雕刻,深埋下希望,播洒下汗水,收获了富足。

  黄河,淬炼出民族精神。

  总书记曾动情地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

  正因为黄河的赐予,我们才拥有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也正因为黄河桀骜不驯,我们的文化基因才有了更加坚韧的品质更加超凡的智慧更加鲜明的特色。

  考察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所在的兰考县,总书记前往坐落在昔日黄河故道沙丘上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宣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仍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观西临黄河15公里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总书记动情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到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山西,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右玉精神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


    在总书记心,黄河早已同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扭结在了一起,锤炼出炎黄子孙的韧性力量和精神,也为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

  黄河,奔涌出复兴前景。

  河南安阳,数千年前的禹河故道流经之地。2022年10月28日,总书记到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在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总书记感慨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

  穿越风雨,历尽沧桑。从历史获取启迪,向世界展现自信,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2023年5月18日,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内,夫妇同贵宾们同观看同亚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豪放的秦腔梦回长安与高亢的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交相呼应余韵绵长,唤醒汉风唐韵的华夏记忆,展示丝路新生盛世华的恢弘气象。

  泱泱华夏风物,浩浩丝路长歌。这是开放和谐进取奋发的时代注脚,这是旧邦新命汲古润今的文化神韵。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总书记的一席话震撼人心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现在,人民和华民族在历史进程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了,为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从华民族厚重深远的精神河床流淌而,黄河正向着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奔腾而去!

  文字记者张晓松林晖高敬徐壮齐琪张研

  视频记者武笛朱高祥杨琳吴刚梁世庆卢佳张侨吴飞座李晓波王志杨静赵玉和韩方方李占轶刘诗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杨文荣郝晓静王秋韵张惠慧包昱涵贾伊宁高松龄鲍菲菲姜子炜程昊

  统筹郜新鑫

上一篇:【爆】伦敦日记18大英博物馆晚清百态特展二三事 下一篇:【职业】揭秘外贸建站神器ECSHOP、Zencart与Magento 哪个最适合你?